[本土资讯] 荆门城区多处路段为何集中施工?何时完工?最新回复来了→
近期,荆门市中心城区又有6条道路进入封闭施工,让不少市民心生疑问。为何要集中施工?施工计划如何?又有哪些措施能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采访相关部门,为市民全面解读这场关乎城市未来与民生福祉的建设行动。
秋日的荆门中心城区,部分路段的蓝色施工围挡旁,不时传来打桩机与混凝土的撞击声。围挡之内,挖掘机正有序挖掘土方,黝黑的土壤被逐一转运;围挡之外,行人、车辆循着绕行标识有序通行。今年以来,中心城区多处道路开挖引发市民关注。然而,这些施工现场的背后,一场关乎城市未来与民生福祉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。
按照 2025年城建计划,今年荆门市对中心城区道路排水改造进行集中推进。截至目前,天鹅路、果园二路、荣欣街、丹桂路、竹园北路、长宁大道(象山一路~浏河桥)、长宁大道(泉口路~象山二路)、象山二路(长宁大道~竹皮河)等8个子项目已陆续完工,恢复交通通行。
同时,九渊路、长宁大道(象山二路~象山一路)、泉口路、泉口一路、炼厂路等11个子项目正处于封闭施工阶段。值得关注的是,近期即将或正在施工的青年路、葡萄园路、象山二路、象山三路、塔影路、宇城路等6条道路因同属一个排水分区,同步施工不仅可以实现排水系统的整体优化,也能满足中央资金项目进度需求,这些项目均将在2026年春节前完工。
走进塔影路(象山大道-土门巷)施工现场,蓝色的钢结构围挡整齐排列,上面除了醒目的施工公告、详细的绕行路线图,还贴着 “施工给您带来不便,敬请谅解” 的暖心提示语,负责人联系方式用加粗字体标注,一眼就能找到。围挡内侧,喷淋装置正细密地喷洒着水雾,空气中没有明显扬尘;一台挖掘机正小心翼翼地挖掘土方,铁臂起落间,黝黑的泥土被精准转运至渣土车,驾驶员不时抬头观察周边环境,避免碰撞到其他管网设施。不远处,戴着红色安全帽的两名工人正合力调整雾炮机角度,确保降尘覆盖整个作业区域。
“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制定交通组织方案。”市建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,每条道路的封闭方案都经过与交管部门反复推敲,综合考虑周边单位、小区的出行需求。
为减少对市民的影响,市政部门提前谋划,积极与公交公司对接调整线路、制作告示牌标明负责人联系方式、安排专班百分百上门宣传收集意见。
噪音管控更是精细到了小时:每天12:00~14:00和21:00~次日7:00禁止一切施工;噪音大的工序安排在白天居民较少的时段;特殊情况需要夜间施工的,必须提前向社区报备并通过微信群告知居民。
在扬尘治理方面,工地围挡上的喷淋装置、配合挖机的雾炮机、专职保洁员、洒水车和密目网,构成了一套立体降尘系统。
对此,荆门市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,将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综合治理、源头治理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,用制度保障破解 “拉链路” 难题。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部门创新红黄绿灯“三色”调度机制并严格落实,重点研判项目实施难点堵点、道路封闭合理性等问题,确保项目有序推进;同步协调市城管委统筹中心城区城建项目道路挖掘审批,严格把控开挖频次及时段;协调市公安局加大交通导行统筹力度,组织施工单位优化同区域、同时期项目施工时序,减少集中施工对交通的影响。
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把畅通群众沟通渠道作为关键环节来抓,构建 “线上 + 线下” 的立体化沟通网络。线上通过小区业主群、政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施工进展,线下常态化征集居民诉求与建议。对收集到的意见充分吸纳,用于动态优化施工方案与交通组织等细节,力求将施工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,真正让民生工程得民心、顺民意。
按照规划,这些项目完工后,荆门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将显著提升,老城区雨停后积水可及时排干,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将得到有效治理。到2027年底,荆门市将基本完成严重影响城市污水集中收集效能的管网整改,让竹皮河、杨树港等河道重现“水清、水美、水生态”。
暂时的不便,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。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变革中,每一个市民既是见证者,更是参与者。相信随着这些民生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完工,荆门市将以更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面前,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将得到显著提升。
近期荆门城区多处路段
分阶段半幅封闭施工
查看相关信息及通行方案
↓↓↓
提前做好出行规划
来源: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









游客